银饰变黑是身体在排毒?

来源:本站

2021-10-23 10:06:52

自古以来,金银制品都备受人们喜爱。然而,光彩照人的银制品总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暗淡,甚至变黑,导致颜值迅速降低。对于这个现象,不少人将其误解为“身体在排毒,黑色就是身体排出的毒素”;更有无良商家宣称“银可以从身体内吸毒”,想以此卖出更多的产品。那么,银制品变黑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的节目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一下吧!

 

要想知道银饰为什么会变黑,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银饰变黑的两种形式:

 

银器长期放置:光泽暗淡,表面发黄、变黑。此类情况在各种博物馆展出的古银器上尤为常见。表面的黑色物质主要为氧化银,是银长期露置空气中,被氧化所致。由于银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发生氧化反应较为缓慢,因此该现象常见于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银器。银器边角、锐处由于能量更高,因此更易氧化。

 

银饰贴身穿戴会日渐暗淡,贴身处产生黑色块。这类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大多数银戒指、手环等银饰,会在随身佩戴数月甚至几周之后失去光泽,甚至产生黑色斑块。

 

一般认为,贴身银饰的“银锈”主要由两种途径产生:一种与上边相同,也是氧化银;另外一种则是硫化银。

 

你可能会问:“刚刚不还说银在空气中氧化很慢吗?那氧化银是如何产生的呢?”

 

没错,单靠空气腐蚀光滑的银面是十分困难的,但贴身银饰与其他银制品相比,更容易接触到人的汗液。人的汗液含有各种离子,比如氯离子和钠离子,是电的良导体。因此,当银同时接触到汗液和空气时,一个原电池产生,银与空气加速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黑色银锈。

 

“银锈”的另一种来源——硫化银也和人的汗液密切相关。人体中的蛋白质往往含有硫元素,部分硫离子会伴随人的汗液中排出。在空气的氧化下,这部分硫离子会和银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

 

那么,有些人为什么会相信“银饰变黑是吸收了身体排出的毒素”这种说法呢?

 

这可能与“银针验毒”的说法有关。南宋著名的法医宋慈曾在其成书《洗冤集录》中记载了当时著名的“淮安奇案”,破案之法即是“银针验毒”。

 

事实上,古时候的银针真的可以验毒。这是因为那时的毒物一般是砒霜,而受制于当时的提纯手段,砒霜中常含有大量的硫元素。由于银针与其接触后会发生反应生成硫化银,银针便成为了验毒之物。

 

直到现代,不少人看到随身银饰变黑,第一反应也是“身体在排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体随汗液排出一些硫元素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随身银饰变黑与否并不能说明身体状况。

 

为什么有些银饰不会变黑呢?

 

虽然银会变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有些人的银饰好像就时常闪亮如新。这个现象其实可以“归功”于两方,一方是生产商,一方是使用者。

 

首饰生产商想尽了办法来对抗“银锈”,让饰品能在更长时间内保持漂亮的外貌。他们使用的策略说来也简单:既然银变黑是与空气或汗液中的硫进行了接触,那么使用“银保护剂”不让它们碰面就行了。

 

银保护剂,是一类透明但不透气的材料,只要将银浸入其中,便可以在其表面覆盖一层单分子厚度的薄膜。这个过程相当于给银饰穿上了一层衣裳,防止它遭到空气和汗液的侵蚀。一般来说,银保护剂阻止表面硫化物形成的作用可以维持数年。

 

此外,使用者的穿戴习惯、个人特质、生活环境,也会对银饰是否变黑产生影响。比如说,他们的汗腺更不发达、出汗量少,汗液中含硫量更低,如此便可以更少地引起使银变黑的反应发生;或者,他们喜欢穿粗糙的衣服,如此银饰和衣物摩擦的过程便如同一个抛光过程。

 

如何让变黑的银饰重新光彩照人呢?

 

第一种方法:铝箔、锡箔还原。

 

准备碎铝箔或锡箔纸若干块,在小苏打溶液中浸泡;随后将待处理的银饰放在铝箔/锡箔纸中,并浸没在溶液内,对溶液进行加热,数分钟后取出即可。如表面残留有白色杂质,可再用盐酸或白醋等进行清洗。

 

这种办法可以将硫化银、氧化银还原成银单质,避免银越洗越少,饰品越洗越小。

 

第二种方法:物理抛光

 

物理抛光的办法比较便捷易操作,一管牙膏或一块橡皮擦就可以搞定。牙膏中通常含有抛光剂,这是一些坚硬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通过与银饰品摩擦可以除去表层的杂质。因此,用牙刷蘸些牙膏,在银饰品表面轻轻擦揉,也能达到除去表面银锈的目的。但所选牙膏切不可是抛光颗粒较大、较硬的类型,否则可能会在银表面留下划痕。

 

还可以采用碳酸饮料浸泡的方法。

 

由于银饰表面的硫化银往往很少,因此可以让其溶解在酸性溶液中。市售洗银水大多与此原理相近,都是通过将硫化银、氧化银溶解入水中来达到清洗表面的目的。

 

大家快动动手,拯救一下自己灰头土脸的银饰吧!

 

最近,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寒冷,很多人已经开始换上保温杯了。此前,有新闻报道过,一名女生使用保温杯泡红枣,忘了喝,结果十多天后再打开时被杯盖炸伤了眼球。为什么保温杯里泡枸杞会爆炸?还有哪些食物不适合放进保温杯里呢?我们继续来关注一下!

 

枸杞(子)是一种茄科、枸杞属的被子植物,它的品种比较多,有宁夏枸杞、黄果枸杞、黑果枸杞、北方枸杞等等。枸杞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除了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以外,还含有枸杞多糖、甜菜碱和类胡萝卜素等生物活性成分。

 

那么,枸杞泡在保温杯里时间久了为什么会爆炸呢?

 

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并非是无菌环境,在保温杯里浸泡一些营养比较丰富的食物时,注意时间不要过长,否则这些营养比较丰富的食物非常适合微生物繁殖,从而代谢出二氧化碳等气体。

 

如果长时间放置不管,这些气体在空间有限、密封性好的保温杯内会不断被压缩,对杯体内壁产生较大的压力,当开启时会瞬间释放压力有可能引发“爆炸”。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枸杞大多是采用冲泡的方式,冲泡水温高对于水溶性成分-如多糖的浸出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对那些热不稳定的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来说则不利,有可能会遭到破坏,影响到营养价值,而且现在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也非常好,更容易“加剧”这种破坏效果,比如枸杞保持在过高的温度下容易造成变色等等。所以,用保温杯进行冲泡时不宜采用过高的温度。

 

另外,无论用多高的水温去泡或是延长泡的时间,枸杞里营养成分的溶出量都十分有限,一方面脂溶性的成分无法溶出,另一方面有些矿物元素是部分酶的辅基,它们在枸杞果实内会与蛋白质结合、不容易溶出。

 

所以,无论是否用保温杯泡枸杞,营养价值主要还是在枸杞里,不能只喝枸杞水而不吃枸杞。

 

那么,哪些食物不适合放保温杯里?

 

保温杯携带方便、造型别致、防漏效果好,但并非所有食物都适合放保温杯里,比如茶类和奶类。

 

人们泡茶的水温一般都比较高,而保温杯可以让茶叶长时间保持在高温的闷泡下,这会对茶的品质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茶汤的色泽会变黄、茶的苦涩感也会升高,从而降低茶的感官品质;另一方面有些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维生素C等会发生转化、含量下降,从而降低茶的营养价值。

 

另外,在保温杯里存放温热牛奶,如果时间比较短、能及时喝掉是可以的,但要是长时间存放,容易受牛奶温度和冲泡牛奶时器具、环境卫生状况等影响,可能会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牛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都将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