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本站
2021-10-03 06:22:49
味道香醇的咖啡是很多上班族和学生党必备的提神“神器”,很多人以为咖啡可以提神,“功臣”是咖啡因,却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么,咖啡里到底有什么奥妙,喝咖啡不提神,是因为身体内没有“咖啡因基因”吗?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吧!
咖啡为什么能提神?
人之所以会感到疲惫,没有精神,主要是因为人体会产生一种叫腺苷的信号物质。这种物质传递给大脑,会让人产生困意,感到疲倦,精神无法集中。当腺苷传递信号到大脑时,需要和大脑中的腺苷受体结合,让大脑接收到身体疲惫的信号,于是减缓运作,重要的分子信息释放变得缓慢,产生抑制神经元的作用。
咖啡中含有咖啡因,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咖啡因与腺苷有相似的结构,这时候受体就会犯迷糊分不清真假,咖啡因趁机代替腺苷和受体结合,从而干预腺苷向大脑传递疲惫的信号。大脑接收不到腺苷的信息,人体自然就不会感到疲惫啦!不过,喝咖啡提神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作用。
东伦敦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喝咖啡提神是否有心理作用的实验。
实验选择了一些每天喝2杯以上咖啡的人,并把他们分成两组:告诉一组人喝无咖啡因咖啡,另一组喝一般咖啡。但实际上,两组喝的咖啡是相反的。实验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喝的是一般咖啡的人要更加的精神,无论是注意力、反应力还是心情上都要比另一组要好。所以人们知道喝咖啡能提神后再去喝,其实是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的。
那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喝咖啡有用,有的人却觉得并没有什么用呢?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分子精神病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人体中有一种“咖啡因基因”,能控制人体对咖啡产生反应。
该研究采用的数据包括受访者每日咖啡饮用量及脱氧核糖核酸分析,探讨饮用咖啡多寡对DNA造成的微小差别。每天饮用咖啡后人体DNA会出现8种变化,2组已知,6组新发现。这6组中4组显示和咖啡因有关,其余两组和胆固醇及血糖有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四组基因和咖啡因有很大关系,喝咖啡不提神与人体缺少能分解咖啡因或咖啡因分解强度有关的基因有关。
如果你喝完咖啡后没有提神的效果,反而有点难受、心跳加速,甚至心悸、恶心、头晕。那你可能就是缺少这些基因,对咖啡因的耐受程度较低,最好避免喝咖啡。
咖啡虽好喝,但也不要贪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对980名50~98岁的老年妇女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长期过量的喝咖啡,容易造成骨质的流失,对骨量有不利影响。因为,咖啡因能与人体内的游离钙结合,并经尿液排出。游离钙的减少必然引起结合钙的分解,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另外,适量喝咖啡虽然能预防抑郁,但是长期过量饮用咖啡也会导致抑郁。过量饮用咖啡会对神经系统和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心悸、呕吐、精神异常等,严重者会造成死亡。
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医学家们通过对858例在45~69岁首次患心肌梗塞的妇女和858例从未患过心肌梗塞的妇女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每日饮5杯或更多的咖啡,可使妇女患心肌梗塞的危险增加70%,而且危险性随着饮咖啡的数量增加而增加。
香醇的咖啡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要注意适量饮用,建议每天饮用咖啡不超3杯。不过,大家也不要太过担心,适量饮用咖啡的还是益处多多的。
适量的喝咖啡可以预防一些常见的疾病,对人体是有一定好处。
我们常见到想减肥的人选择喝咖啡,这个不是没有道理的。咖啡可以预防与肥胖有关的疾病,能够增加机体的代谢率、促进脂肪组织的分解和脂质的氧化,能降低体重减少代谢性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咖啡还能促进人体肝脏内脂代谢,改善肝脏脂肪,降低肝脏脂肪量;适量的喝些咖啡能够降低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抑郁等疾病的发病率。
咖啡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的作用,主要功劳在于其中含绿原酸。绿原酸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它含有能形成有抗氧化作用自由基的R-OH基团。
此外,咖啡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作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做过一个每天1杯咖啡对人体影响的研究,调查了600位志愿者,结果显示每天1杯咖啡可以提高人体脑力。
据了解,每天3杯咖啡能降低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达20%,男性患胆结石的风险降低达40%;咖啡中的咖啡因还可以作为药品,能加强某些止痛剂的效果;酒后喝咖啡,可以让体内酒精转变的乙醛快速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最后提醒大家,享受咖啡香浓的口感时,也需注意不要超量,希望大家都能越喝越健康!
从几年前开始,不含麸质的“无麸质食品”就成为了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无麸质食品适合所有人吗?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吧。
麸质是一种蛋白质,小麦与黑麦等谷物中都含有麸质。在多以小麦等谷物为主食的欧美国家,无麸质食品非常普遍。
在小麦粉中加入盐和水揉成面团,就会产生黏性和弹性。这是因为小麦粉中所含的两种蛋白质“谷蛋白”与“麦醇溶蛋白”互相缠绕在一起,形成了易于伸缩的网眼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蛋白质就是麸质,占小麦蛋白质的80%以上。
大米、杏仁和鹰嘴豆等食材中不含麸质。意式面食或西式糕点是用小麦粉制作的代表性食物。但是,把不含麸质的食材磨成粉,或使用去除了麸质的小麦或黑麦也可以制作无麸质食品。不过,无麸质食品通常会使用一些添加剂来保持口感,有时脂质含量较高。
实际上,有些人摄入麸质后,会引起负责分解与吸收麸质的肠细胞发炎或出现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这称为乳糜泻。乳糜泻患者需要尽可能避免摄入麸质。研究认为,本身带有遗传性因素的一部分人会因饮食生活等的影响而患乳糜泻。在全球范围内,每100~300人中有1人患乳糜泻。
乳糜泻的症状是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引起的。在小肠中,细胞之间的结合有时比较松弛,在麸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长碎片”会穿过细胞结合处而被吸收。多肽作用于免疫细胞,使得免疫细胞错误地攻击小肠细胞。其后果是,吸收营养的结构——小肠细胞的绒毛萎缩而变得平滑,因此,小肠就很难再吸收其他营养成分,甚至会造成营养缺乏。
尽管有些人从婴儿期就开始食用无麸质食品以预防患病,但是,据研究人员发现,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这么做能够预防乳糜泻的证据。此外,在针对非乳糜泻患者的调查中,也没有发现无麸质食品有益于健康的确凿证据。
那么,对小麦过敏的人是否可以食用无麸质食品呢?
其实,小麦过敏症的过敏源除了麸质以外还有其他物质。用去除了麸质的小麦粉制成的无麸质食品也可能会因其他成分而引发过敏。
食用小麦后容易腹泻的体质有时也称为“麸质不耐受”等。不过,由于尚不清楚这种体质是否与麸质有关,因此,从2012年开始,医生们认为“不应该再使用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