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磨人的偏头痛到底是怎么引起的?

来源:本站

2021-11-20 10:06:52

生活中,一些人深受偏头痛的折磨。要知道,偏头痛一旦发作,那感觉真是“生不如死”。那么,偏头痛是一种什么疾病?偏头痛和脑梗有关系吗?又该如何预防偏头痛呢?本期节目,就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导致的反复发作性的原发性慢性头部疾病,可分为无先兆的偏头痛和有先兆的偏头痛,常表现为单侧性,少数可表现为双侧性。发作期间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以及畏光声等症状,约1/3的偏头痛患者在发病之前会出现一些植物神经系统的前驱症状,如情绪的变化、疲乏、注意力不集中、饮食习惯的改变等。

 

偏头痛不单单是一种痛的临床症状,而是有一系列完整的临床演变过程,由发作前期、先兆期、头痛期、头痛后期这4个转化阶段组成。

 

前驱期,症状具有非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如打哈欠、情绪异常、对光或声敏感性的改变、颈部肌肉僵硬以及疼痛和莫名的疲劳感等。

 

先兆期,由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状态的改变而引起颅内血管收缩,导致颅外、颅内血管扩张,其常见症状有眼前出现波纹、闪光和暗点;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或刺痛感;语言表达困难及眩晕;皮肤异常疼痛。

 

头痛期,表现为持续4-72 h的头痛,确定偏头痛至少包括以下特点中的2个:单侧、搏动性、疼痛程度为中重度、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走路或者上下楼活动即可使头痛程度加剧,以及以下症状中的1个: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

 

头痛后期,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疲惫感、注意力集中障碍、颈部酸困僵硬等。

 

偏头痛离脑梗有多远?

 

早期国内学者就有人提出,偏头痛与脑梗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研究发现,偏头痛发作期的感觉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皮层的激活与偏头痛发作期所产生的多种症状相吻合。另有部分研究发现,有明显先兆期的偏头痛患者常合并有颅内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下降、后循环无症状性脑梗死、卵圆孔未闭、心源性卒中、颈动脉夹层、及线粒体脑病等疾病,但目前具体相关机制仍未研究的十分透彻。

 

总的来说,偏头痛的病因分为内因与外因两种。内因,为遗传易感性且多为单基因疾病,一半以上的患者具有遗传易感性,家族里患病患者是正常人群的2-3倍。目前所知的仅有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是一个罕见的单基因疾病。

 

外因,包括环境、食物以及药物等因素。如吃奶酪、巧克力,不规律的咖啡因摄入、饥饿、不规律睡眠、压力寒冷的环境等;女性口服避孕药及绝经后的激素治疗;耳鼻喉科常用的鼻部血管收缩剂;精神类药品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等;消化科药物质子泵抑制剂都可能诱发偏头痛。

 

经常使用止痛药物的患者,尤其是阿片类和巴比妥类-咖啡因-镇痛合剂,可以增加偏头痛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这种恶化不能简单地用耐受、依赖或成瘾来解释,而是药物对偏头痛有直接的副作用,停用这些药物可能会显著改善偏头痛的症状。

 

那么,偏头痛能根治吗?

 

偏头痛无法彻底根治。对于偏头痛治疗的目的是能在2小时内快速止痛或者有效改善疼痛症状。既然偏头痛不能根治,那么做好预防就十分重要。

 

偏头痛患者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及光线稍暗的环境;少进食高酪胺食物,如巧克力和奶酪;合理饮食,避免饱腹及饥饿;减少血管扩张药物的应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尽早开始启动预防用药治疗。一般认为偏头痛发作频率在每周至少发作1次或每月4天或更多时,则应考虑应用预防药物治疗。

 

据调查,全世界有5.37亿(10.5%)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2021年全球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的成年人有670万,平均每5秒钟就有1人因其死亡。很多人都认为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往往容易忽略了发病信号。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

 

我国现有糖尿病成年患病人数为1.16亿,每年约有83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常伴有疲累和肥胖,但通常在糖尿病前期或患病期也会有一些非典型性症状,如伤口不易愈合、视力减退、手脚麻木、皮肤瘙痒、小便次数变多、口干舌燥以及刚吃完饭就开始饿等症状。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脏衰竭、糖尿病足以及心脑血管等多器官的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致残,甚至死亡。

 

对于糖尿病,大家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这里的糖,通常指精制糖,而糖分为精制糖和淀粉。单纯控制糖的摄入,而没有减少淀粉的摄入,也不等于控制饮食,还需要低脂低盐、戒烟戒酒等。除饮食外,长期不运动、肥胖、糖尿病前期病史及家族史、病毒感染等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那么,是不是有糖尿病,就要控制喝水呢?

 

喝水多是糖尿病人体内缺水的体现,控制喝水反而会加重糖尿病,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血糖控制正常,是不是可以放松饮食管理呢?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控制饮食和运动管理,三者相辅相成。不控制饮食,很可能会引起血糖的较大波动,不利于机体保持稳定的代谢状态和体重;饮食控制得当,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

 

只吃糖尿病食品就不会有事吗?

 

糖尿病食品是为糖尿病人挑选的适合的食品,可以帮助糖尿病人较好的控制血糖。但归根结底,和普通食物的营养成分没有明显差别,所以,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上还是需要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

 

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吗?

 

无糖食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市面上,“无糖”一般会用代糖,这些物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而且有些“无糖”食品即便不含精制糖,也含有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因此,在选择食品上,不能只关注“无糖”的噱头,还应关注食物成分表是否含升糖物质。

 

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避免久坐、不酗酒不抽烟、按时吃早餐、勤喝水以及劳逸结合。保证主食不过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鱼禽蛋类,少食油腻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要定期体检,适当运动。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球和瑜伽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后再运动,且不可空腹锻炼。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明显低血糖、足部伤口感染、糖尿病肾病及其他并发症时则不宜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