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你感受到静电了吗?

来源:本站

2021-12-11 10:06:5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过静电。比如,和朋友握手时会有触电感;早上梳头时,头发会“飘起来”;天冷脱毛衣时,毛衣会噼啪作响……这些都是因静电而产生的现象。那么,关于静电,还有哪些有意思的知识,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吧。

 

静电是什么?

 

顾名思义,静电就是静止状态的电,也就是电荷聚集在物体表面并处于静止或不流动状态。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呢?世界上的大部分物质是由一个个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通常情况下,物体中的电子环绕在原子核的周围运动,因不同物体中的原子核对电子吸附能力不同,电子会在物体间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获得电子的物体带负电。例如,摩擦起电就是通过反复的接触,把电子从一个物体上“蹭”到另一个物体上,堆积电荷,从而产生了静电。

 

如果没有形成导体通路,静电就不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一旦与其它物体形成通路,静电就会以电流形式发生转移,也就产生了放电现象。比如,我们在冬天脱毛衣时,有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甚至还会看到小火花,这就是典型的静电放电现象。因为天气干燥,导致空气的导电性下降,物体表面更容易积累电荷。我们在脱毛衣时,毛衣与身体摩擦积累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空气进行转移并且释放到空气中,完成放电,同时产生火花。

 

静电有害吗?

 

首先要知道,静电的产生和积累基本上是无法避免的。大量的静电积累会产生很高的电压,有时会使人体皮肤受伤害,有时还会对工业生产造成影响。比如在精密仪器和芯片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工程师身上带有静电,就有可能击穿芯片或电容,造成产品良品率下降;在药品生产的过程中,静电容易吸附尘埃,可能会使药品的纯度不达标;在易燃易爆或粉尘富集的工作区域,静电甚至能引起火灾和爆炸。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是在接触其他物体,例如门把手、其他人等时被“电”到,而产生被电击的不适感。另外,我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长期使用电脑,电脑屏幕所产生的静电会大量吸附空气中的粉尘,进而刺激人眼和面部皮肤,长期处于此环境,可能会引起眼部不适和皮肤问题。

 

静电怎么消除?

 

消除静电主要可以通过三个办法:减少摩擦;增加导电性;中和积累的电荷。

 

如果要减少摩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少物体的接触。比如不要穿毛皮或者化纤的衣服。另外,衣服柔顺剂和防静电喷雾的一部分工作的原理也是通过柔顺衣服纤维,减少摩擦来达到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运用第二种办法——增加导电性,来消除静电。

 

在涉及电子和芯片生产的工厂以及制药厂中,生产车间的工程师一般会穿着防静电服、防静电鞋以及佩戴静电手环来消除静电。这些装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将身体表面携带的静电第一时间传导至地面,以达到消除静电的效果。

 

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同原理的小“招数”来消除身上的静电。比如,冬天在房间里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增加空气的导电性,可以有效缓解静电积累;使用润肤露,保证身体皮肤的湿度,增加皮肤的导电性,也能有效的减少身上的静电;在冬天推开金属门前,可以先把手掌整体贴在墙面上,或者整个手掌握住钥匙再接触金属门,均可有效消除静电。

 

如何利用静电?

 

静电或多或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影响,但只要充分了解静电的性质,静电也可以为人类服务。

 

比如,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佩戴口罩对于防止疫情蔓延的重要性。口罩之所以能够隔绝病毒,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口罩中间层的静电熔喷布。通过驻极化工艺,给熔喷布驻极静电,利用静电可以吸附细小尘埃的特性,把带病毒微粒和尘埃吸附在熔喷布表面,可以达到过滤病毒的目的。口罩的存放需要防潮,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及时更换,因为口罩中间的熔喷布携带的静电流失后,防护效果将大大下降。除此以外,静电复印、静电印花、静电喷涂、静电除尘等技术也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展了对静电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并于1981年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静电学作为一项专门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石油工业、纺织工业、兵器工业以及航天航空等领域。

 

人到了60岁后有很多体检指标都不正常,如血压、血脂、血糖有点升高,颈动脉有几个小斑块,前列腺稍微有点增生等等。其实,这些只是因为人变老了。我们应该注意健康、预防疾病,但不要过度治疗,要学会接受自己的衰老。

 

随着人体衰老,身体器官功能会逐渐退化。但是在青年、中年时期不会有明显的感觉,一般来说,大多数人要到了55岁~65岁的时候,才会明显感觉自己很多事做起来会力不从心。这个阶段是从中年期向老年期的过渡阶段,人体的循环、神经、消化、运动等多个系统功能都会出现明显的减退,身体功能出现异常。很多人接受不了现实,会四处求医。但实际上,这不是病,只是自己老了。医学只能治病,但不能治老。所以,我们要接受自己的衰老。

 

随着衰老,血管的弹性也会逐渐减弱,血压随之升高。但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只有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导致了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死、心力衰老、肾衰竭等疾病,才会出现生命危险。只要及时服药控制血压,就可以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同样的道理,当衰老造成代谢功能低下,出现高血脂、高血糖时,只要及时用药控制,就不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对于老年人,“三高”慢性病不算是真正的疾病,只要控制好了,就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常见疾病该如何预防呢?

 

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但预防疾病并不难,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每天控制盐摄入量在3~6克之间,不要高脂、高糖饮食,多吃蔬菜,不要吸烟酗酒,保持规律的运动和情绪的稳定。

 

老年人神经活性降低,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症状是正常现象,不要过于担心,但要提防出现老年痴呆。老年痴呆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疾病、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老年人平时要多注意对自己进行智力训练和情志调养,可以预防其发生。建议60岁以上的人,多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当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上老年大学等,不要与社会脱节,要多与人沟通交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样可以刺激脑细胞的活力,延缓大脑老化的速度。

 

另外,60岁以上的人,可能会出现全身骨骼酸痛、弯腰驼背的症状,很大的原因是骨质疏松造成的。这是因为衰老会导致钙吸收减少、骨钙流失增多,尤其是绝经期之后的女性,出现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更大。在饮食上要多选择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高的食物,少喝碳酸饮料,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在阳光照射下人体皮肤可以合成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缺钙症状明显的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补充剂,以及抑制骨钙流失的药物。

 

总结一下,衰老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自然规律,大部分人在60岁之后,身体机能会大幅度下降,某些指标可能会不正常。但是只要可以用药物控制正常,就不算是真正的疾病。我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药物的帮助,一样可以获得健康幸福的生活。